中新社香港7月20日电 题:香港安然应对台风“韦帕”
中新社记者 香卢平
今年第6号台风“韦帕”20日扑向香港,从香港天文台以南约50公里处掠过,给香港带来狂风暴雨。在香港特区政府高效统筹、香港天文台及时预警和社会各界协同防范下,香港安然有序度过此次台风考验。
受“韦帕”影响,香港天文台20日9时20分发出最高级别热带气旋警告信号“十号飓风信号”(俗称“十号风球”),直到16时10分改发“八号东南烈风或暴风信号”(俗称“八号风球”),“十号风球”持续近7个小时。
这是香港回归后,香港天文台第六次发出“十号风球”,上一次发出该信号是在2023年9月应对台风“苏拉”吹袭期间,当时“十号风球”持续时间超过7小时。不过,相比“苏拉”造成的损害,“韦帕”袭港期间影响明显降低。
究其原因,首先在于特区政府高效统筹。近几年,特区政府从预警、准备、应急和复原四方面,持续强化极端天气应对能力。早在7月18日“韦帕”距离香港超过800公里时,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便主持跨部门督导委员会会议,确保各相关部门做好应变部署。
台风来临前,特区政府工作人员在地势低洼的鲤鱼门等地落实防水浸措施。19日晚,特区政府保安局辖下的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提前投入运作,香港各区临时庇护中心亦提早开放,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支援。待20日傍晚“韦帕”逐渐远离香港后,特区政府各部门迅速投入善后,尽快恢复城市正常运行。
其次,香港天文台及时、频密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同样关键。1973年以来,香港天文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系统:“一号戒备信号”“三号强风信号”“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”“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”和“十号飓风信号”。1987年开始,香港天文台会在发出“八号风球”之前的两小时内发出预警信息,便于市民提前做好准备。
近年来,因应科技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普及,香港天文台推出“我的天文台”应用程序,累计下载量超过千万。台风路径、预警信息可直达每位用户掌中,面对台风,市民可做到心中有数。
更重要的是,对年年经历台风季的香港市民而言,配合特区政府做好防范准备,早已成了深入人心的日常经验。“韦帕”来临前,人们在住宅、商场门窗玻璃贴上交叉或“米”字形宽胶带,以防玻璃在强风中破裂;大批民众采买物资,做好“宅”在家中防风的准备;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动暂停正在举行的第35届香港书展;香港铁路有限公司、香港机场管理局等公共服务机构亦纷纷及时发布相应信息。
值得一提的是,风雨中香港市民的守望相助也令人动容。有热心私家车主在社交媒体上发起“义载”行动,免费接载因风雨阻隔不能回家的民众。各区关爱队、香港红十字会等团体向居民派发清洁物资,协助设置挡水板,降低台风带来的损失,成为灾害天气中的温暖力量。
随着“韦帕”逐渐远离香港,香港天文台20日19时40分发布“三号强风信号”。虽然风暴渐远,但香港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得到检验和提升、香港市民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再次彰显,这座城市在风雨中积累起更强的治理韧性与民间默契。(完)
duiyuwaijiezhengyi,liangjianzhangyixiangwenhechuzhi。dantazuijinyuelaiyuejiaolv,yinweitayishidao,renkouwentibeihou,chuangxinhechuanchengbujinguanhuguojiamingyun,gengkeyiqifaduishengmingyiyidesikao。yixiezhururenshengyiyidezhongjizhiwen,zongyingraozaitaxintou。对(dui)于(yu)外(wai)界(jie)争(zheng)议(yi),(,)梁(liang)建(jian)章(zhang)一(yi)向(xiang)温(wen)和(he)处(chu)之(zhi)。(。)但(dan)他(ta)最(zui)近(jin)越(yue)来(lai)越(yue)焦(jiao)虑(lv),(,)因(yin)为(wei)他(ta)意(yi)识(shi)到(dao),(,)人(ren)口(kou)问(wen)题(ti)背(bei)后(hou),(,)创(chuang)新(xin)和(he)传(chuan)承(cheng)不(bu)仅(jin)关(guan)乎(hu)国(guo)家(jia)命(ming)运(yun),(,)更(geng)可(ke)以(yi)启(qi)发(fa)对(dui)生(sheng)命(ming)意(yi)义(yi)的(de)思(si)考(kao)。(。)一(yi)些(xie)诸(zhu)如(ru)人(ren)生(sheng)意(yi)义(yi)的(de)终(zhong)极(ji)之(zhi)问(wen),(,)总(zong)萦(ying)绕(rao)在(zai)他(ta)心(xin)头(tou)。(。)
张予曦是真公主吧
此前,多个网络平台发布“百辆收割机在河南高速上五六天,农民的损失谁来承担?”等信息。河南交通投资集团南阳分公司日前相关部门回应称,22日当天有24辆收割机运输车集中下站并出现缓慢通行情况,原因是部分收割机运输车未办理《超限运输车辆通行证》。问题出现后,河南交通投资集团南阳分公司立即增配查验人员、提高查验效率,采取容缺放行,当天即解决了车辆通行缓慢问题,不存在数百辆车拥堵5天情况。